- 張太虛
- (張太虛, 张太虚) (1) 明代道士。 別號張虎皮。 貴州人。 終日嬉嬉, 與世相忘, 似有所得。 一日, 書偈曰: 〝我本非有汝本空, 造化為汝成此容, 他年汝亦復歸土, 我今返駕遊鴻濛〞。 書畢而逝。 (2) 張孔山清代道士。 著名川派(亦稱蜀派)琴家。 法名合修, 號斗髯子。 生卒年不詳。 其籍貫和所居道觀有二說: 一說為浙江人, 幼年曾學琴於馮彤雲。 咸豐時(1851-1861)在青城山中皇觀當道士(許健《琴史初編》174頁, 人民音樂出版社1982年版)。 一說為〝重慶人, 豐體而美鬚髯, 請咸豐初寓漩口(今四川文川縣)川主宮, 一時與遊者皆知名士, 以其能彈琴且善書也。 後住縣治城隍廟, 遺留字跡頗多〞。 (灌縣《民國縣志》)光緒初年(1875), 他曾作為清客協助唐彝銘將多年搜集的數百首琴譜細加核訂, 挑出了145首編為《天聞閣琴譜》。 光緒三十年(1904), 他雲遊至湖北武昌以授琴為業, 求學者頗多, 被認為是川派琴家的主要代表。 張孔山所傳的琴曲有《離山》、 《流水》、 《孔子讀易》、 《平沙落雁》、 《瀟湘夜雨》、 《化蝶》、 《醉漁唱晚》、 《漁樵問答》等。 其中, 以《流水》一曲最有代表, 近百年來頗受琴家們的推崇。 據說此曲是張孔山根據《德音堂琴譜》中同名琴曲加工而成。 加工後的《流水》, 增加了許多滾、 拂、 綽、 注的技法, 借以表現流水動態。 樂曲中, 張孔山發揮了〝蜀聲躁急, 急若奔雷〞的演奏風格, 因而被人們稱之為《大流水》或《七十二滾拂流水》, 成為近現代最流行的曲目之一。
Explanatory dictionary of Taoism. 2013.